学习抗险救灾英雄事迹
践行对党忠诚革命誓言
践行对党忠诚革命誓言
---记“8.20”抗险救灾英雄事迹
黄群,男,汉族,湖北武汉人,1967年5月出生,1919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质量处副处长、处长、副总质量师,第七六〇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等职务。牺牲时年仅51岁。黄群同志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为最高理想,毕生奉献于党的国防军工事业,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央企业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是许党报国的时代先锋,入党21年来,始终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在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时刻,毅然不顾个人安危,用宝贵生命践行了许党报国的铮铮誓言。他是献身国防的杰出代表,未出校门就立志为国防军工事业奉献一生,将全部青春和才华投入到国家舰船科研领域,为健全军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武器型号产品质量,确保重点装备顺利交付作出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人生诺言。他是无私奉献的敬业楷模,29年如一日战斗在军工装备质量管理一线,合小家为国家,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把实验室当作自已的家,把试验平台当作自已的“孩子”,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用苦干实干践行了忘我奉献的可贵品质。
宋月才,男,汉族,辽宁丹东人,1957年I月出生,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海军某舰航海长、航海观通长、副艇长、艇长、基地副主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研究所某试验平合负责人等职务。牺牲时61 岁。宋月才同志以献身国防、军工报国为最大追求,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始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国防建设事业奋斗一生。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怀揣建设国防、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多次谢绝一些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投身军工建设事业。他对国防事业执着追求,长年如一日扎根重点装备试验平台,组建试验平台保障队伍,与保障人员同吃同隹,把务实作风贯穿试验平台改造全过程。他对业务工作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先后编写7本试验平台实操培训教材,屡次带领团队解决诸多技术难题,为试验平合顺利运行作出突出贡献。
姜开斌,男,汊族,湖南常德人,1956年12月出生,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海军某舰副营职机电长,常德市物价局检查所副所长、市物价局主任科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海试中心机电长等职务。牺牲时62岁。姜开斌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始终牢记入党初心,为国家船舶科研事业奉献了自已的一切。他刻苦钻研业务,熟练掌握舰艇结构和工作原理,成为业务精湛的技术能手,带领同事屡次完成重点型号试验操作任务他坚持为民服务,在基层政府部门工作期间,常年奔波一线,满腔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工作任劳任怨,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始终保持淳朴本色,不计条件、不讲价钱,干一行、爱一行,蠃得同事们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
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3名同志是中央企业广大党员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典型,是新时代中央企业共产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对党绝对忠诚的光辉典范,是新时代中央企业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的杰出楷模。国资委党委及集团党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学习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切实当好国有资产忠诚卫士,奋力开创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新局面,把企业建设成党执政兴国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学习他们履职尽责、许党报国,永葆党员本色,勇于担当作为,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决心,加快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技型能源工程咨询公司。
8月20日,受强台风“温比亚”影响,辽宁省大连市遭遇罕见狂风暴雨。台风风力持续加大,狂风巨浪袭向码头。试验平台部分缆桩因受力过大严重变形至断裂,缆绳脱落,试验平台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现场情况非常紧急,如不进一步采取措施,很可能造成试验平台失控、毁损、倾覆、沉没,还会危及4名保障人员生命安全。该试验平台是用于科研试验的专用海上试验装备,对提升我国船舶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危急时刻,为了国家财产,为了军工装备,为了同事生命,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12名同志毫不犹豫地冲向码头,加固试验平台缆绳。在抗险救灾过程中,黄群等7人被接踵而至的巨浪卷入海中。
经全力施救,7名落水人员中有4人获救,黄群、宋月才、姜开斌3名同志壮烈牺牲。
血肉之躯倒下去,精神丰碑树起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3名同志不忘初心,国家利益至上,直至最后一刻。他们用宝贵的生命,生动诠释了军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走得辉煌壮烈、慷慨激昂,矗立起军工人不朽的丰碑。
如今,为了国家的科研工作,为了同事的生命安全,黄群离开了他所深爱的事业和家人,但他留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精忠报国的精神力量, 将激励着更多后来之人学习黄群、宋月才、姜开斌这三位同志的先进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群等3名同志壮烈牺牲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8月26日,新华社)
敢于牺牲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97年来,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依靠的正是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同志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视同志生命高于一切,在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英雄壮举和宝贵生命保证了试验平台及其保障人员的安全,用生命诠释了信仰信念的力量,用鲜血印证了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以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许党报国,书写了舍“小我”铸“大我”的人生答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牺牲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为榜样。首先,坚定对党绝对忠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党员干部都要铭记入党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只有对党绝对忠诚,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不顾身,用信仰之石筑就事业的长城。其次,勇于担当。面对矛盾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和矛盾漩涡面前豁得出、顶得上、扛得住,彰显共产党人的强大人格力量。
守岛英雄王继才
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7月,江苏省灌云县人武部政委找到王继才,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瞒着家人上了岛。全村最后一个知道他守岛消息的,是他的妻子王仕花。当王仕花来到岛上,看着胡子拉碴的丈夫,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别人不守,咱也不守,回家去吧!”王继才对妻子说:“你回吧,我决定留下!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没想到,几天后王仕花辞掉了小学教师工作,把两岁的女儿托付给老人,上岛与丈夫一起守岛,这一守就是32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这一坚守,就是32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这一坚守,就是一辈子,他把自己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永远留在了开山岛。
一朝上岛,一生卫国。王继才的一生,是以孤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做伴的一生,他和妻子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王继才夫妇用赤胆与忠心守卫一座岛,用善良和淳朴温暖一片海,不仅是我们的光荣,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继才说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安于工作,并把工作做好。”从他身上体现的是新时期共产党员视岗位如生命的责任意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知艰险不畏险的使命意识、为国家敢于牺牲的担当气概。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32年坚守孤岛的王继才身上充分展现了,在漫长的32年的坚守中,他将个人理想充分融入到守家卫国的大义中,一座岛,两个人,一面旗,夫妻攻克万难,每天恪尽职守,巡查岛内各项情况,王继才夫妻的执着、认真,对工作的负责让我们感触颇深,工作不分贵贱、工作岗位不分轻重,将一件事情坚持做32年需要理想做支撑,需要坚定的信念为支,只有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大义才能坚持坚守岗位三十余载,直至生命消失。
“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了一个承诺,我选择了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了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在2014年的一次报告会上,全国“时代楷模”、开山岛守岛人王继才如是说。4年后,一语成谶,王继才在执勤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8岁。
2018年7月27日,在黄海前哨坚守32年的王继才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没想到,几天后王仕花辞掉了小学教师工作,把两岁的女儿托付给老人,上岛与丈夫一起守岛,这一守就是32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这一坚守,就是32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这一坚守,就是一辈子,他把自己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永远留在了开山岛。
一朝上岛,一生卫国。王继才的一生,是以孤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做伴的一生,他和妻子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王继才夫妇用赤胆与忠心守卫一座岛,用善良和淳朴温暖一片海,不仅是我们的光荣,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继才说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安于工作,并把工作做好。”从他身上体现的是新时期共产党员视岗位如生命的责任意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知艰险不畏险的使命意识、为国家敢于牺牲的担当气概。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32年坚守孤岛的王继才身上充分展现了,在漫长的32年的坚守中,他将个人理想充分融入到守家卫国的大义中,一座岛,两个人,一面旗,夫妻攻克万难,每天恪尽职守,巡查岛内各项情况,王继才夫妻的执着、认真,对工作的负责让我们感触颇深,工作不分贵贱、工作岗位不分轻重,将一件事情坚持做32年需要理想做支撑,需要坚定的信念为支,只有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大义才能坚持坚守岗位三十余载,直至生命消失。
“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了一个承诺,我选择了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了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在2014年的一次报告会上,全国“时代楷模”、开山岛守岛人王继才如是说。4年后,一语成谶,王继才在执勤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8岁。
2018年7月27日,在黄海前哨坚守32年的王继才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西迁人的故事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是年,国务院根据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和西安、上海两地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西安部分对两校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赵富鑫、周惠久、黄席椿、沈尚贤、严峻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是年,国务院根据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和西安、上海两地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西安部分对两校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赵富鑫、周惠久、黄席椿、沈尚贤、严峻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