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太难,只愿你平安。
生而为人,请求你善良。
生而为人,请求你善良。
——读《悲伤逆流成河》有感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票房惊人,校园暴力的话题再一次活跃于人们的视线。从2015年网络流传的“23号雯雯女打架”事件,到如今展现在荧屏上的“易遥无力反抗”,这值得所有人反思:同样是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年,为什么有些人相貌平平却饱受欺凌?为什么有些人生活在优越环境下揣着一颗肮脏的心?为什么他们生而为人,却不配为人?书中讲述了女学生易遥因特殊的家庭环境和身体原因而饱受同学冷嘲热讽,而转校生唐小米的到来加剧了这种情况。从背后的指点转化为当面恶语相加;由闲言碎语升级到指手画脚;连为数不多的朋友顾森西与齐铭也因误会离开她。崩溃与绝望,冷嘲与热讽,易遥绝望了最后选择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
关于易遥的死,开头也有铺垫。任何一个人,在那样泥泞不堪的世界里,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逆流而上。逆流而上的结局就是,悲伤成河。
原著书与电影剧情大相径庭,比起电影中转瞬即逝的温暖,原著字里行间更多的是对赤裸裸人性揭露。那一幅幅画面印在脑海中级不上半分色彩,仿佛在这个和谐的世界中从未出现。相比于原著全文的心寒与悲怆,电影结尾中的跳河片段也是令人唏嘘不已。当易遥站在河坝边声嘶力竭地吼出“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的时候,站在岸边围观的同学是什么感受?他们后悔吗?他们难过吗?他们是否为自己莫名其妙的恶意愧疚?正如一位波兰诗人所说,“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韩国电影《欺凌》中有这样一段话:
“怎样算欺凌?”
“十人欺负一人是欺凌,一百人欺凌也是。”
“那么一万人呢?”
“是正义啊。”
那么,当所有人都对易遥冷眼旁观或恶语相加时,真的也是在声张正义吗?众人到底是在追求真理还是在跟风唱戏,这一切都无从所知。可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校园暴力从来没有旁观着,只有欺凌着和被欺凌着。
或许如今的阳光世界让我们很少注意不和谐的黑暗,可一次次爆出的丑恶事件却又真实地反映着这一切。我无法得知施暴者何来的优越感与自豪感,也猜测不到受害人的心理压力有多大。易遥在电影中说:“生物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可我告诉你,有爱就有例外。只要我们团结起来用于制止,终会还校园一片安宁。
如果你身处黑暗,愿有人照亮你,如果他人身处黑暗,愿你照亮他们。
指导老师:张 虹